10月24日,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在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鎮彝寨舉行“‘千萬工程’宣講走進普格·今天我發布”專場發布會,將寧波成功的鄉村振興經驗模式,分享到普格縣的鄉村。
葛家村的創新模式
寧波寧海葛家村黨支部書記葛萬永是第一位發布人。他帶著葛家村的創新模式走上發布臺?!拔覀兏鸺掖逡哺@里一樣,好山好水好風光,可曾經藏在深山人不知,不過我們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,就‘炒’紅了我們村,每年游客就有數萬人,要問怎么做到的?聽我老王賣瓜咯……”
四年前,葛家村引進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教授團隊,開啟“藝術振興鄉村”行動,村民內生動力不斷激發,就地取材,用毛竹、石頭、舊布頭、舊貝殼做裝飾,原先的茅草叢、衛生死角,在村民們的精心打造下,成了一個個美觀實用的公共空間、藝術節點,村莊面貌煥然一新,先后獲得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、省級3A級景區村莊等榮譽。
“藝術振興鄉村”行動作為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在寧海實踐的生動樣本,過去的兩年時間里,葛萬永先后邀請60位普格村民赴寧海參加藝術振興鄉村帶頭人培訓班,自己也兩次來到普格縣德育村交流指導。
葛萬永總結了藝術振興鄉村的3條葛家村經驗:一是黨支部、黨員干部帶頭,為每個家庭配備了1名聯戶黨員,指導開展工作;二是發揮老百姓這一主力軍,讓村民轉變思想,人人都參與,實現個人價值;三是要有專業人員的指導,葛家村每年都邀請高校學生、藝術家團隊、創業先鋒來村里,與村民交流,同吃同住同勞動,讓村民去了解美、創造美。
下漁村的蝶變
第二位發布人是寧??h強蛟鎮下漁村第一書記應劉意。下漁村的蝶變見證了“千萬工程”的深遠意義,下漁村從無人、無地、無錢的“三無”村,以“藝術振興鄉村”行動激發村民主動創造性,引來了鄉村流量,并轉化為共富密碼。
當村莊發展面臨沒地的困境時,她和村黨支部書記薛瑞岳一起,提出黨建引領“藝術振興鄉村”的口號,充分挖掘自然資源和人文產業,在全村掀起了“有地捐地、有錢捐錢、有力出力”的建設高潮。
黨員干部、村民代表發揮示范作用,帶動了50多戶村民主動捐出40多處宅基地,用作村里的公用地。67戶村民主動讓出近3米庭院打造的嶄新濱海步道,成為村莊的網紅打卡點,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。
有了流量后,如何“變現”這道難題擺在了眼前。于是,他們開始著手產業多樣化布局,一方面發動村民,通過農房租賃改造,打造海鮮餐廳、漁家嫂工作室等項目;另一方面,引入高素質文旅人才、鄉建藝術家,推出望江潮糕點、薛味伴手禮、藍灣研學等品牌。今年夏天舉行的“呷義夜市”上,村民擺攤的產品都會被一搶而空。
寧海與普格的“融合”
第三位發布人是來自普格縣西洛油茶園的負責人馬日此拉。西洛油茶園項目是寧海普格東西部協作項目之一,園區面積約2300畝,成功試種28個油茶品種,輻射帶動全縣萬畝油茶產業。兩年多來,寧海與普格做好“融合”文章,發展鄉村產業,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000多萬元,普格縣各鄉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,富民產業初具規模,社會民生福祉大幅提升。
馬日此拉說,在藝術振興鄉村的推動下,老百姓加入村莊建設的渴望和熱情也是非常高漲,上門做土地流轉工作時,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,有效解決了園區后續發展的后顧之憂?,F在園區每年可提供至少5000人次的臨時用工崗位,還將已經流轉的土地免費給村民套種作物,畝產值在2000元以上,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。
“以草根發布的形式來推薦宣講‘千萬工程’,這真是一個妙招!‘今天我發布’走出浙江寧波、走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進行發布,是跨區域新聞發布合作的積極探索,也是基層干部和百姓參加新聞發布的全新嘗試?!睆偷┐髮W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、新聞學院教授張志安說,“這次系列新聞發布的主題重大,寧海普格兩地‘村長園長’的發布很接地氣,在聯手新聞發布的過程中講出了‘千萬工程’的生動故事?!?/p>
張志安表示,“今天我發布”的發布特色就在于體現出“我”的真實、真切和真誠。讓基層干部和一線群眾來參加發布,以他們的故事視角和情感體驗來解讀政策、剖析經驗、分享感受,讓傳統新聞發布更接地氣、更有煙火氣,實現了個體視角和政府決策、微觀故事與宏觀議題之間的有機結合。(蔣攀 吳帥 陳康)